退棄
成語(Idiom):退避三舍
發音(Pronunciation):tuì bì sān sh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遇到強勢或有威脅的情況時,主動退讓或回避,以避免沖突或危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退避三舍是一個形象生動的成語,用來形容在面對強勢或有威脅的情況下,主動退讓或回避的智慧行為。退避指主動離開或撤退,三舍指避讓的距離。這個成語的含義是,當遇到強勢或有威脅的對手或情況時,要及時做出退讓的決策,以避免沖突或危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退避三舍常用于形容在面對強勢或有威脅的情況下,主動退讓或回避的智慧行為。例如,當兩個團隊在競爭中遇到了強大的對手,其中一個團隊選擇了退讓,以避免無謂的競爭和沖突,這時可以說他們退避三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退避三舍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戰爭時期。相傳,戰國時期,齊國的將領孫臏在與秦國的戰爭中,遇到了秦國的名將白起。孫臏深知白起的強大之處,為了避免戰爭的慘烈和無謂的傷亡,他主動選擇了退避,以保護自己的部隊。孫臏的智慧和決策被后人稱為“退避三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退避”、“三”和“舍”。其中,“退避”表示主動退讓或回避,是動詞;“三”是數字,表示距離的遠近;“舍”表示避讓的地方,是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面對強大的對手,我們應該學會退避三舍,以保護自己的利益。
2. 在爭吵中,如果你發現對方態度強硬,不如退避三舍,避免無謂的爭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條道路上,前方有一個強大的對手,為了保護自己,你主動選擇了退讓,向后退了三步,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含有“退”字的成語,如“退避”、“退縮”等,以擴大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面對兇惡的狗,小明退避三舍,不敢靠近。
初中生:在面對困難時,我們應該學會退避三舍,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
高中生:面對惡勢力,我們不能被嚇倒,要勇敢地退避三舍,保護自己的權益。
大學生:在職場競爭中,我們要學會退避三舍,以保護自己的職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