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謾
成語(Idiom):負謾
發音(Pronunciation):fù m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背負詆毀、誹謗之名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負謾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負”和“謾”。負謾的字面意思是指承擔詆毀、誹謗之名聲。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一個人背負著別人對自己的惡意指責和誹謗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負謾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受到他人惡意中傷、誹謗的情況。它可以用于描述一個人的名譽或聲譽受到負面評價或攻擊的情況。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文學作品、演講和日常交流中,以形象生動地表達一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心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負謾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高祖本紀》。在這個故事中,劉邦勸說項羽不要稱帝,而是讓劉邦自己來做皇帝。項羽不滿劉邦的建議,便誹謗劉邦說他背叛了項羽,想要篡位。劉邦聽到這個消息后非常氣憤,他感嘆道:“我何曾負謾于項羽!”意思是說他從來沒有背叛過項羽,也沒有做出任何辜負項羽的事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負謾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負”和“謾”。其中,“負”表示背負、承擔的意思,而“謾”表示詆毀、誹謗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背負著別人對他的負謾,但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
2. 她受到了許多人的誹謗和中傷,但她并沒有被負謾擊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這個成語的字面意思來記憶。想象一個人背負著許多負面的謾罵,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學習更多與負謾相關的成語,如“名譽掃地”、“口碑載道”等。通過學習成語,可以豐富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了解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10歲):他因為小偷的誹謗而背負了負謾。
2. 初中生(11-14歲):她在班級中受到同學的中傷,但她并沒有被負謾擊垮。
3. 高中生(15-18歲):他在學校中因為一次錯誤的決定而背負了負謾,但他努力改正了錯誤并挽回了自己的名譽。
4. 大學生(19-22歲):他在社交媒體上遭受了許多網友的惡意中傷,但他沒有被負謾擊垮,而是繼續堅持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