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旗
基本解釋
[釋義]
(1) (名)戰爭中表示投降的旗子。
(2) (名)戰爭中敵對雙方派人互相聯絡所用的旗子。
[構成]
偏正式:白(旗
英文翻譯
1.white flag
詳細解釋
◎ 白旗 báiqí
(1) [white flag;flag of surrender] 白色的旗子。
(2) 標志投降或議和
(3) 代表反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力量
拔白旗,指批判資產階級
亦作“ 白旂 ”。 1.古代帝王于秋季用的白色旗幟。《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天子居緫章左個,乘戎路,駕白輅,載白旂。”《淮南子·時則訓》:“﹝孟秋之月﹞天子衣白衣,乘白輅,服白玉,建白旗。” 唐 張秀明 《西郊迎秋賦》:“乘白輅而啟行,載白旗而扈從。”
(2).古代作戰時主帥所用的旗。白色,五行為金,主征戰。《逸周書·世俘》:“ 武王 在祀,太師負 商王 紂 縣首白旂,妻二首赤旂,乃以先馘,入燎于太廟。”《國語·吳語》:“王親秉鉞,載白旗以中陳而立。” 韋昭 注:“熊虎為旗。此王所帥中軍。”
(3).戰敗投降或要求停戰的旗。 南朝 梁 任昉 《梁武帝掩骼埋胔令》:“但於時白旗未懸,兇威猶壯。”《三國演義》第三二回:“次日,城上豎起白旗,上寫‘ 冀州 百姓投降’。”《三國演義》第四八回:“ 周瑜 恐二人深入重地,便將白旗招颭,令眾鳴金。” 王毓岱 《乙卯自述》詩:“祖國尊 黃帝 ,降軍樹白旗。”
(4).喻事敗服罪。 金近 《書柜里的故事》:“兩個壞老太婆,快快扯出白旗來吧,再不投降,就要轟你們的房子!”
(5).招兵的旗。《三國演義》第五回:“ 操 大喜,於是先發矯詔,馳報各道,然后招集義兵,竪起招兵白旗一面,上書‘忠義’二字。”
(6).軍隊服喪時志哀的旗。《三國演義》第一○四回:“ 蜀 兵退入谷中之時,哀聲震地,軍中揚起白旗: 孔明 果然死了。”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截磯》:“ 左 ( 左良玉 )兵白旗白衣吶喊駕船上。”
(7).古舞名。《敦煌曲子詞·劍器詞》:“排備《白旗》儛,先自有來由。”
(8).借指落后或反動的東西。《天安門詩抄·烈士詩抄--答敵人審問》:“白旗倒了紅旗飄,老子生死在這回。”
成語(Idiom):白旗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q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投降、認輸的意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旗源自古代戰爭中的一種傳統,當一方決定投降或認輸時,會舉起一面白色的旗幟,表示自己不再抵抗。因此,“白旗”成語引申為表示認輸、投降的象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來形容在競爭、爭斗或較量中,無法繼續堅持,主動選擇認輸或投降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在困境中無法繼續堅持,選擇妥協或放棄的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白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戰爭時期。在古代,戰爭中的一方如果陷入絕境或無法繼續作戰時,就會舉起一面白旗,表示自己投降或認輸。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了一個象征性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場比賽中,他們經歷了艱苦的戰斗,最終舉起了白旗。
2. 面對困境,他并沒有選擇繼續抵抗,而是毅然舉起了白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在戰爭中,當一方舉起白旗時,表示他們認輸了,不再抵抗。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戰爭歷史,了解更多關于白旗的文化和象征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比賽中,他們輸得太多了,只好舉起白旗。
2. 初中生(13-15歲):面對挑戰,他們不愿意認輸,決不舉起白旗。
3. 高中生(16-18歲):有時候,為了保護自己的尊嚴,我們不得不舉起白旗。
4. 大學生及以上:在生活中,我們不應該輕易舉起白旗,要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