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祀
基本解釋
帝王最隆重的祭祀。指祭祀天地、宗廟等。《周禮·春官·肆師》:“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幣,立小祀用牲。” 鄭玄 注:“ 鄭司農 曰:‘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司命以下。’ 玄 謂,大祀又有宗廟,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岳,小祀又有司中、風師、山川、百物。”《隋書·禮儀志一》:“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清史稿·禮志一》:“ 清 初定制,凡祭三等:圜丘、方澤、祈穀、太廟、社稷為大祀。天神、地祇、太歲、朝日、夕月、歷代帝王、先師、先農為中祀。先醫等廟,賢良、昭忠等祠為羣祀。 乾隆 時改常雩為大祀…… 光緒 末,改先師 孔子 為大祀。”
成語(Idiom):大祀
發音(Pronunciation):dà s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古代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盛大儀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祀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祭祀活動,用于祭祀天地和祖先。它是一種盛大的儀式,通常在特定的時刻和地點舉行。在大祀中,人們會進行祭祀儀式、舞蹈、音樂表演等活動,以表達對神靈和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大祀一詞通常用于形容盛大的儀式或慶典活動。它可以用來描述各種慶祝活動,如國慶大典、婚禮、新春晚會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大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祭祀文化。在古代,人們認為祭祀是與神靈和祖先溝通的重要方式,通過祭祀可以祈求神靈的保佑和祖先的庇護。大祀作為一種重要的祭祀活動,被視為對神靈和祖先的最高禮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大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詞序。其中,“大”表示盛大、莊重,“祀”表示祭祀、祈禱。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次國慶大祀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
2. 他們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婚禮,簡直像是一場大祀。
3. 每年春節,我們都會舉行一次家庭大祀,祈求祖先的保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大祀”與莊重的儀式和慶典活動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想。可以想象自己參加了一場盛大的大祀,感受到莊嚴而神圣的氛圍。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的祭祀文化,以及不同地區和民族的祭祀習俗。同時,可以學習其他與慶典和儀式相關的成語,如“大典”、“盛會”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舉行了一次班級大祀,祝福我們的老師身體健康。
2. 初中生:這次學校的運動會真是一場盛大的大祀,每個人都參與其中。
3. 高中生:畢業典禮是我們學生時代的一次大祀,標志著我們即將邁入新的人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