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侔
基本解釋
齊等,等同。《金史·習不失傳》:“ 太祖 每伐 遼 ,輒命 習不失 與 太宗 居守,雖無方面功,而倚任與 撒改 比俟矣。”
相比。 唐 韓愈 《江陵途中寄翰林三學士》詩:“雷霆助光怪,氣象難比侔。”
成語(Idiom):比侔(bǐ lí)
發音(Pronunciation):bǐ l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得上,與之相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比侔是一個用來形容兩者相比可以相提并論的成語。它表示兩者在某種方面具有相同的水平、能力、價值等,可以互相比較,并且沒有明顯的差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比侔一般用于比較兩個人或事物在某個方面的能力、水平或價值等。例如,可以用來形容兩個運動員在比賽中表現相當,或者兩個作家的寫作水平相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比侔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中。莊子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哲學家,他在這個故事中講述了一個關于比較的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一位叫做齊物的人,他能夠與一切事物相比較,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超過他。這個故事傳承下來,逐漸演變成了成語比侔。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比侔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比”表示比較,相當于動詞,而“侔”表示相等,相當于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的水平相當,可以說是比侔的。
2. 這兩個球隊實力相當,比賽會很激烈,很難說誰會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比侔”聯想成兩個人站在一起比賽,他們的能力或水平相當,沒有明顯的差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含有“比”的成語,如“比比皆是”、“比比皆是”等,以擴展對比較和相等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7歲):我和我的朋友在數學考試上得了一樣的分數,我們的成績比侔。
初中生(14歲):這兩個歌手的唱功都很好,可以說是比侔的。
高中生(17歲):這兩個球隊在實力上相當,比賽會非常激烈,很難說誰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