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徵不信
基本解釋
沒有驗證的事不可相信。《禮記·中庸》:“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 鄭玄 注:“徵,或為證。” 明 李贄 《復宋太守書》:“且無徵不信久矣,茍不取陳語以相證,恐聽者益駭愕。故凡論説,必據經引傳,亦不得已耳。” 郭沫若 《十批判書·孔墨的批判》:“所謂 夏 禮、 殷 禮都已文獻無征,‘無征不信’,故他重視的是‘郁郁乎文哉’的 周 禮。”
成語(Idiom):無徵不信
發音(Pronunciation):wú zhēng bù xì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證據就無法相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表示在沒有確鑿的證據或跡象之前,不能輕易相信某件事情或某個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對某種情況或某人的判斷需要有充分的證據和依據,不能憑空臆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項羽本紀》中的故事。項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曾經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戰爭中,被一位名叫范增的謀士所欺騙。范增以虛構的情報欺騙了項羽,導致他在戰爭中失去了機會。項羽深受此事教訓,后來總結出了“無徵不信”的道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徵(沒有證據)+ 不信(不相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簽署合同之前,我們必須了解所有的細節,無徵不信。
2. 老師告訴我們要有批判思維,不能無徵不信地接受別人的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無徵不信”拆分為兩個部分進行記憶,無徵表示沒有證據,不信表示不相信。可以通過對比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來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有據可查”、“確鑿無疑”等,以擴大對成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會相信別人說的話,如果他們沒有給我看到證據。
2. 初中生:在做實驗時,我們要通過觀察和記錄來得出結論,無徵不信。
3. 高中生:在進行科學研究時,必須有充分的實驗證據,否則無法得出可信的結論。
4. 大學生:在判斷一個人的真實性時,不能只憑空假設,而是要有確鑿的證據支持,無徵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