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契
成語(Idiom):鑿契(záo qì)
發音(Pronunciation):záo q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刻意制造和偽造契約、合同等文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鑿契源自《左傳·昭公七年》,原意為用鑿子刻偽造的契約,后來引申為偽造文件、假冒合同等意思。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某些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刻意偽造文件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鑿契常用于批評和諷刺那些蓄意欺騙、捏造事實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些違法、不誠實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七年》中記載,春秋時期魯國國君昭公六年,昭公的兄弟公子無諸被控制了國家政權,昭公想要廢除無諸的權力,但無諸一直在公子小白的支持下,掌握著國家的實際控制權。昭公決定通過制造偽造的契約來誘使公子小白離開無諸,于是他找來了一個名叫申包胥的人,讓他偽造一份契約,以此來達到目的。然而,申包胥并沒有真的偽造契約,而是用鑿子在木板上刻了幾個字,然后將木板交給了昭公。昭公看到這個木板后,以為是真的契約,于是滿心歡喜地親自拿著這個“契約”去找公子小白。公子小白看到這個“契約”后,立刻就看出了端倪,認為這是昭公蓄意偽造的,于是他拒絕了昭公的要求。這個故事后來就演變成了成語“鑿契”。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鑿契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獲得貸款,鑿契偽造了一份合同。
2. 這個公司被曝光鑿契行為,損害了自己的信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鑿契”聯想成用鑿子刻偽造的契約,這樣可以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契約、合同相關的成語,如“簽訂合同”、“毀約”、“履約”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6-12歲):他們發現了他鑿契偽造了考試成績。
中學生(13-18歲):這個政府官員因為鑿契行為被判刑。
大學生及以上:這家公司因為鑿契而被曝光,導致股價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