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節
成語(Idiom):屈節
發音(Pronunciation):qū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因忠于原則而不愿屈從、低頭或妥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屈節一詞源自《左傳》,形容人堅守原則,不屈服于外界壓力。它強調了一個人在面對困難、誘惑或壓力時,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則,不屈服于外界的誘惑或威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屈節一詞常用于形容人們在面對困難、誘惑或壓力時,堅守自己的原則。可以用來贊揚那些堅守信仰、不屈服于外界壓力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屈節一詞最早出自《左傳·宣公十年》。當時,晉國的公子重耳被逼迫娶妻,但他堅持要娶自己心儀的婦人,最終選擇了屈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壓力或困難,我們都應該堅守自己的原則。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屈節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屈”和“節”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寧愿辭去高薪工作,也不愿屈節于不公正的要求。
2. 她在面對家庭困難時,始終保持了屈節的精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屈節”記憶成“屈膝跪下,但節操不屈”,以此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忠誠、堅守原則相關的成語,如“忠誠不二”、“守株待兔”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堅守誠實的原則,不要屈節于作弊。
2. 初中生:他在面對同學們的嘲笑時,選擇了堅持自己的夢想,沒有屈節。
3. 高中生:面對家庭的壓力,他選擇了堅守自己的理想,沒有屈節。
4.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我們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不屈節于不公平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