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與
基本解釋
(1).不黨同。《禮記·儒行》:“同弗與,異弗非也。” 孫希旦 集解:“同乎己者弗與,則不黨同。”
(2).不如。《漢書·晁錯傳》:“今 匈奴 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 顏師古 注:“與猶如。”
(3).不給與。《韓非子·說林上》:“因索地於 趙 ,弗與,因圍 晉陽 。”
成語(Idiom):弗與(fú yǔ)
發音(Pronunciation):fú y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相與,不互相交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弗與是由“弗”和“與”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表示不相與,不互相交往。弗,古代漢語中的否定詞,表示不、無、非。與,表示相互、共同。弗與的意思是不與人相交往、不與人來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弗與一詞多用于形容人與人之間不交往、不來往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人際關系疏遠、不和睦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斷絕聯系、不再交往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弗與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論語·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問孔子:“有人惡其惡者,何如?”孔子回答道:“弗與共善者,如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有人惡意對待我們,我們應該與他們保持距離,不再與他們共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弗與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弗”和“與”。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之間發生了矛盾,現在已經弗與了。
2. 我們不再是朋友了,彼此弗與。
3. 他們之間的友誼因為一次誤會而弗與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不與”相類似的發音來記憶弗與這個成語。同時,可以將這個成語與不和睦、不來往的情況聯系起來,形成關聯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他對人際關系的看法。同時,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不合不來”、“不交不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之間不再是朋友了,弗與。
2. 初中生:他們經歷了一次爭吵后,彼此弗與。
3. 高中生:他們之間的友誼因為彼此的誤解而弗與了。
4. 大學生:他們之間的關系變得疏遠,現在已經弗與了。
5. 成年人:他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最終弗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