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慮
成語(Idiom):惕慮(tì lǜ)
發音(Pronunciation):tì lǜ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警惕和憂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惕慮是指對某種事物持警惕和憂慮的態度,表達對可能發生的不利情況的擔心和警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惕慮常用于描述對可能發生的不利情況保持警惕的心態,常見于文學作品、口語和書面語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惕慮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原句為:“吾惕慮于楚。”指的是楚國對晉國的威脅,表達了憂慮和警惕的情緒。后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對可能發生的不利情況保持警惕的心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惕慮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問題一直惕慮不安,擔心會出現意想不到的麻煩。
2. 面對未知的風險,我們應該保持惕慮的心態,不輕易掉以輕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惕慮”與“提醒”聯想起來,想象自己被某個事物提醒著要保持警惕和憂慮的心態,從而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惕慮”相關的成語,如“惴惴不安”、“戒惕”等,可以幫助進一步理解和運用這個詞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對考試成績惕慮,擔心自己沒有做好準備。
初中生:面對未來的選擇,我感到惕慮和迷茫。
高中生:在面對重大決策時,我們不能只憑想象,還要保持理性的惕慮。
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我們要保持惕慮的心態,及時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