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番
基本解釋
初番;頭回。多指植物初生。 唐 杜甫 《三絕句》之三:“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仇兆鰲 注:“《杜臆》:‘種竹家初番出者壯大,養以成竹,后出漸小,則取食之。’ 趙 注:‘上番,乃 川 語。’” 唐 元稹 《賦得春雪映早梅》:“飛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 清 趙翼 《楊舍寓齋平池中荷花一夕大雨眾蕊皆淹》詩:“竹非上番筍,茶已第二綱。”
謂輪替值勤。 唐 吳兢 《貞觀政要·慎終》:“雜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輩,上番多別驅使。”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大內》:“小園子、快行、親從、輦官、黃院子、內諸司司屬人員等上番者,俱聚于廊廡,祗候服役。”《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且如保甲上番之法,民家每一丁,教閲於場,又以一丁朝夕供送。”
成語(Idiom):上番
發音(Pronunciation):shàng f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上任,上崗,指官員上任或上崗工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上番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上”表示上升、上去,而“番”則表示番地、外地的意思。在古代中國,官員被派去外地任職時,被稱為“上番”。此成語的含義是指官員上任或上崗工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官員上崗工作,也可以用于形容其他職業人員上任職位。常用于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等相關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員選拔制度。在古代,官員往往需要被派往外地擔任職務,以便監督和管理當地事務。當官員被派往外地時,人們就會說他們“上番”。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上番”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上”作為動詞,表示上升、上去的動作;而“番”作為名詞,表示番地、外地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新任市長昨天正式上番,他表示將努力改善市民的生活質量。
2. 這位醫生已經上番兩年了,他在外地的醫院工作得非常出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上番”與官員上任或上崗工作的場景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官員穿著官服,高高在上地上去工作的情景,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和官員的職責,以及官員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今天上番去了,他是一名警察。
2. 初中生:我們的班主任剛剛上番,她將帶領我們度過三年的初中生活。
3. 高中生:考試結束后,老師們將開始上番,批改我們的試卷。
4. 大學生:實習期結束后,我將正式上番,開始我的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