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壺
成語(Idiom):懸壺
發音(Pronunciation):xuán 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行走在江湖上的醫生,也指行走在江湖上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懸壺原指行醫,后來泛指行走江湖的人。懸壺的人常常是一些有特殊技能或知識的人,他們沒有固定的住所,經常在不同的地方行走。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沒有固定的職業或工作地點,經常在不同的地方工作或生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醫生、藝術家、教師等沒有固定工作地點的職業人員。也可以用來形容那些經常在不同地方旅行、工作或生活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懸壺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鄒陽列傳》中,原指古代行醫者的行為。懸壺的人不像普通的醫生那樣有固定的診所,而是帶著藥瓶懸掛在壺上,到處行醫。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懸壺濟世的醫生,經常奔走于各地。
2. 那位畫家是一個懸壺濟世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懸壺”想象成一個人手里拿著一個掛滿藥瓶的壺,行走在江湖上,為人們提供醫療服務或其他幫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懸壺相關的成語,如“懸壺濟世”、“懸壺濟世、苦口良藥”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醫生是一個懸壺的職業,他們可以到各個地方給人們看病。
2. 初中生:懸壺是一個形容詞,可以用來形容那些沒有固定工作地點的人。
3. 高中生:懸壺濟世的醫生是很偉大的,他們為了幫助別人不惜奔波勞累。
4. 大學生:作為一個藝術家,他是一個懸壺濟世的人,他的作品可以在世界各地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