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sān jiàn zhī yì ㄙㄢ ㄐㄧㄢˋ ㄓㄧ ㄧˋ三諫之義(三諫之義)
《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戎將侵 曹 , 曹羈 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 曹伯 曰:‘不可。’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 何休 注引 孔子 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后以“三諫之義”指事君之正道。 漢 王充 《論衡·程材》:“案世間能建蹇蹇之節,成三諫之義,令將檢身自勑,不敢邪曲者,率多儒生。”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三諫之義
成語(Idiom):三諫之義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jiàn zhī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勇于直言勸諫的義務和責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諫之義是指在古代中國,官員有義務向君主直言勸諫,不畏權勢,堅持真理和正義。三諫之義強調了官員對社會和國家的忠誠,以及保護國家利益和人民福祉的責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諫之義常用于描述勇于批評和反對不公正的行為,以及勇于為真理和正義發聲的人。它可以用來形容在困難和危險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則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諫之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歷史故事。據說,古代宰相魯國公召公勇于直言勸諫,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勇氣和忠誠激勵了后來的官員,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諫之義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的意義都相對獨立,但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含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作為一名民主國家的公民,我們應該擁有三諫之義,勇于對不公正和腐敗說不。
2. 官員應該具備三諫之義,敢于向領導提出建議和批評,為人民謀福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諫之義記憶為“三個勇敢的諫言”,強調勇氣和直言不諱的精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特別是關于政治和官員責任的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三諫之義的重要性和價值。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學習三諫之義,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2. 初中生:作為一名學生,我們也應該有三諫之義,勇于反對欺凌和不公平的行為。
3. 高中生:學習歷史時,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官員的三諫之義,對比現實社會,思考我們應該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利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