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丘
基本解釋
(1).傳說中我國最古的書名。《左傳·昭公十二年》:“ 楚 左史 倚相 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杜預 注:“皆古書名。”《<書>序》:“ 九州 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 九州 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唐 楊炯 《從弟去溢墓志銘》:“若夫 羽陵 遺策, 汲冢 殘書, 倚相 之《八索》《九丘》, 張華 之千門萬戶,莫不山藏海納,學無所遺。”
(2).指九州。 宋 黃庭堅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韻謹同韻賦之》:“下令走百神,大云庇九丘。” 明 陳文燭 《<少室山房筆叢>序》:“索諸九丘之遠,論於六合之外。”
成語(Idiom):九丘(jiǔ qiū)
發音(Pronunciation):jiǔ qi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氣概、膽識、志向等應具備的品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九,數目最大的單數,表示極大之意;丘,山丘,表示高大之意。九丘形容人的氣概、膽識、志向等具備極大而高大的品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人的膽量、氣概、志向等超出常人的高尚品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卷五十六·蘇秦列傳》。古代有個叫蘇秦的人,他年輕時曾在山上放牛,看到牛群被狼群襲擊,卻沒有膽量去救牛,深感自己膽小懦弱。于是他決心要有“九丘之志”,就是要有像九座山那樣高大的膽識和志向。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動充分展現了他的九丘之志。
2. 只有具備九丘之志的人才能在困難面前堅持不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九丘比喻為高大的山丘,用來表示人具備極大而高大的膽識和志向。可以通過想象一個高山上的人站在九座山丘上,展示他的膽量和志向,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中國的山川地理,了解九座山丘的具體位置和特點,以加深對九丘之志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有九丘之志,每天都努力學習。
初中生:只有具備九丘之志的人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高中生:他的九丘之志使他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有九丘之志,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成年人: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我們都要堅持九丘之志,不放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