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頳
成語(Idiom):肩頳
發音(Pronunciation):jiān jiā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肩膀上扛著頭顱,形容負責任、勇于擔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肩頳源于《左傳·昭公十二年》:“有國人者,肩頳而問于孔子曰:‘丘何以謂勇矣?’孔子曰:‘當其饑也可也,當其寒也可也,當其勇也可也。’”意思是一個國人肩扛著頭顱問孔子:“孔子,你認為什么樣的人才是勇敢的?”孔子回答說:“在饑餓時能堅持下去,寒冷時能忍受住,也算是勇敢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肩頳表示一個人能夠承擔責任,勇于擔當,適用于各種需要承擔重任的場合。例如,在工作中,一個能夠承擔責任并且勇于擔當的人往往會受到上級的認可和賞識。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故事起源于春秋時期,孔子和一個國人的對話。這個對話表達了孔子對于勇敢的理解,即一個人在面對困難和艱苦時能夠堅持下去,承擔責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詞“肩頳”是一個動詞短語,表示扛著頭顱。這個動詞短語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作為成語使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肩頳責任的好員工。
2. 在困難時,他能夠肩頳起團隊的重擔。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肩扛著頭顱,表示他承擔起了重任,勇于擔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擔當”,“負責”,“堅持”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肩頳起學習的責任,努力考好成績。
2. 初中生:作為班長,我要肩頳起組織活動的重任。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我要肩頳起復習的重擔。
4. 大學生:作為學生干部,我要肩頳起服務同學的責任。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要肩頳起領導交給我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