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芻
基本解釋
植物名。菉草的別稱,又名藎草。《詩·衛風·淇奧》“緑竹猗猗” 毛 傳:“緑,王芻也。” 陸德明 釋文:“《爾雅》作菉。”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藎草》:“此草緑色,可染黃……古者貢草入染人,故謂之王芻;而進忠者謂之藎臣也。” 清 姚鼐 《洪縣》詩:“單車度 淇水 ,秋雨緑王芻。”
成語(Idiom):王芻(wáng chú)
發音(Pronunciation):wáng c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才被埋沒,沒有得到應有的重用和發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王芻是一個古代的人名,芻指的是草。成語中的王芻比喻人才就像被埋在草叢中一樣,沒有被人發現和重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才被埋沒、被忽視的情況。可以用來表達對人才的遺憾和惋惜之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南朝宋時期,有一位名叫王芻的才子,他有才華卻沒有得到重用。一次,王芻在田野中看到一株獨秀的草,他忍不住贊嘆道:“王芻不如此草,何以堪?”這句話被人聽到后,感嘆王芻的才華被埋沒,從而形成了成語“王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不如+比喻對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才華如此出眾,卻只能在這個小城市里發展,真是王芻。
2. 這位年輕的畫家才華橫溢,卻因為沒有背景被埋沒成了王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王芻的草被埋沒在草叢中,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類似的成語,比如“埋沒人才”、“黃粱一夢”等,來進一步豐富對人才被埋沒的認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王芻就像一顆珍貴的石頭被埋沒在沙子里,沒有人知道它的價值。
2. 初中生:這個班上有很多有才華的同學,可惜大家都沒有機會展現,真是王芻。
3. 高中生: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人才沒有得到發展的機會,他們就像王芻一樣被埋沒在底層。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王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