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狀
基本解釋
(1).沒有形狀。《老子》:“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王弼 注:“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呂氏春秋·大樂》:“有知不見之見,不聞之聞,無狀之狀者,則幾於知之矣。”
(2).沒有功績。《史記·夏本紀》:“﹝ 舜 ﹞行視 鯀 之治水無狀,乃殛 鯀 於 羽山 以死。” 唐 元稹 《裴誗充河南節度判官制》:“爾等佐 釗 ,斯任不細,茍或無狀,其思有尤。可依前件。” 宋 葉適 《始議一》:“然宰輔無狀,踵失策,繼舊盟,卒亦黽勉割四要郡畀之。”
(3).謂行為失檢,沒有禮貌。《史記·項羽本紀》:“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 秦中 , 秦中 吏卒遇之多無狀。”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汪端明》:“陛下方以天下養,有司無狀,褻慢如此。”《封神演義》第五十回:“爾師見吾且躬身稽首,你焉敢無狀!”京劇《白蛇傳》第十六場:“ 小青兒 性粗魯出言無狀,怎比得老禪師量似海洋?”
(4).謂所行丑惡無善狀。亦多作自謙之辭。《漢書·東方朔傳》:“妾無狀,負陛下,身當伏誅。” 宋 王安石 《與徐賢良書》:“向蒙賢者不以無狀,遠賜存省。” 清 姚鼐 《吳荀叔<杉亭集>序》:“余之庸闇無狀,固不足比儕類。”
(5).謂罪大不可言狀。《漢書·翟方進傳》:“丞相、御史請遣掾史與司隸校尉、部刺史并力逐捕,察無狀者。”《新唐書·孫伏伽傳》:“臣愚以為賊黨於赦當免者,雖甚無狀,宜一切加原,則天下幸甚!”《續資治通鑒·宋孝宗隆興元年》:“ 張栻 奏 盧仲賢 辱國無狀,擅許四州,下大理寺,奪三官。”
(6).沒有事實;沒有根據。《后漢書·竇武傳》:“抑奪宦官欺國之封,案其無狀誣罔之罪。”《新唐書·張嘉貞傳》:“﹝ 嘉貞 ﹞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無狀。帝令坐告者。”《宋史·傅堯俞傳》:“皇城邏卒 吳清 誣奏富民殺人,鞠治無狀。”
(7).引申為無緣故。 晉 干寶 《搜神記》卷二十:“我昔昏醉,汝無狀殺我。我昔醉,不識汝面,故三年不相知;今日來就死。”《北齊書·婁昭傳》:“此州無狀,橫被殘賊,其君是怨,其人何罪?”《太平廣記》卷四四九引 唐 戴孚 《廣異記·謝混之》:“縣令無狀,殺我父兄。今我二弟詣臺訴冤。”
成語(Idiom):無狀
發音(Pronunciation):wú zhu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品行惡劣,沒有廉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狀是指一個人的行為不顧廉恥,不顧道義,喪失了基本的人性和道德準則。這個詞語常用來形容那些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不顧他人利益和倫理道德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常用來批評那些無視法律、道德和社會公德的人。可以用在生活中的各種情境中,例如描述一個人的無恥行為,或者用來評論某些社會現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狀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四年》。當時,魯國的公子重耳被楚國追殺,他逃到了晉國。晉國的公子重耳非常善良,對待重耳非常友善,提供了庇護和幫助。但是,晉國的公子重耳的哥哥晉文公卻出賣了他,將他交給了楚國。晉國的公子重耳對這樣的背叛感到非常憤怒和失望,他對晉文公說:“天下之無道也,不亦無狀乎?”從此,無狀這個成語就被廣泛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無表示沒有,狀表示品行,形態。兩個字合在一起表示一個人沒有品行,沒有廉恥。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真是無狀至極。
2. 這個官員收受賄賂,違反法律,真是無狀之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想象一個人沒有臉面,沒有廉恥,毫無顧忌地做出一些令人震驚的事情,這樣就能夠更容易地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道德、品德相關的成語,例如“無恥”、“無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欺負了弟弟,真是無狀。
2. 初中生:這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真是無狀至極。
3. 高中生:這個官員貪污受賄,違反法律,真是無狀之徒。
4. 大學生:有些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顧他人利益和道德準則,真是無狀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