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羹飯
基本解釋
舊時迷信稱野鬼游魂乞求施舍。 清 王有光 《吳下諺聯·家鬼合野傷亡》:“凡無祀鬼魂,求食彌急,索酒、索食、索錠帛,俗名討羹飯?!?/p>
成語(Idiom):討羹飯
發音(Pronunciation):tǎo gēng f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依附于別人,過著懶散、貪圖享樂的生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討羹飯”源于《左傳·襄公二十年》:“狄人來討羹飯。”其中,“狄人”是指狄邑的人民,他們依附于齊國,生活懶散,只圖享受齊國的飲食。因此,“討羹飯”成為形容依附于別人,過著懶散、貪圖享樂的生活的成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于批評那些依附于他人,不自立自強,只圖享受的人。可以用來形容一些懶惰、貪圖享樂的人,提醒他們要自立自強,不要依附于他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討羹飯”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狄邑。當時,狄邑的人民生活困苦,他們為了能夠得到飯食,依附于強大的齊國,只圖享受齊國的飲食。這種依附行為被人們看作是懶散、不自立的表現,因而形成了成語“討羹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討羹飯”中的“討”是動詞,表示依附、乞討;“羹飯”是賓語,表示飯食。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整天游手好閑,只知道討羹飯,一點出息都沒有。
2. 這個人一直依附于別人,過著討羹飯的生活,真是可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討羹飯”與懶散、依附、貪圖享樂等概念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形象的記憶圖景。例如,想象一個人整天躺在床上,伸手向別人要飯吃,形象地展示了“討羹飯”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食不甘味”、“寄人籬下”等,了解其含義和用法,豐富自己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整天懶散不愛學習,就像討羹飯一樣。
2. 初中生:班里有些同學總是靠別人幫忙,過著討羹飯的生活。
3. 高中生:我不想過著依附于別人的討羹飯生活,要努力自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