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義
基本解釋
闡發義理。 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左右唯僕隸,所對唯妻子,高談無所與陳,發義無所與展。”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其微顯闡幽,裁成義類者,皆據舊例而發義,指行事以正褒貶。”
成語(Idiom):發義
發音(Pronunciation):fā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辭、文章等有力、有勢力、有影響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義指的是言辭、文章等具有強大的力量和影響力。它強調了文字的力量和作用,可以指人的言辭有力、有權威,也可以指文章的表達深刻、有影響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發義常常用于形容言辭有力、有影響力的場合,可以用來夸獎某人的辭章之力或贊美一篇有深度、有影響力的文章。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發義”的故事并不多見,它是一個比較常用的成語,沒有特定的故事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發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為“發”,第二個字為“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發言一直以來都很發義,深受大家的認同和尊重。
2. 這篇文章寫得非常發義,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發義”與“發言”結合起來記憶。發言通常是指人的言辭,而發義則強調言辭的力量和影響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發揚光大”、“發人深思”等,以擴展對言辭和文字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的講解非常發義,讓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
2. 初中生(13-15歲):他在班會上的發言總是很發義,給大家帶來了很多啟發。
3. 高中生(16-18歲):這篇文章的觀點非常發義,引發了社會上對這個問題的廣泛討論。
4. 大學生(19歲及以上):他的演講非常發義,讓聽眾對這個議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