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器
成語(Idiom):祭器(jì qì)
發(fā)音(Pronunciation):jì q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以虛偽的方式表達敬意或贊美。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祭器原指祭祀時使用的酒器、食器等,后來引申為一種表面上恭敬、實際上虛偽的行為。這個成語比喻人們以假意或虛偽的方式來表示敬意或贊美,不真誠的表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人在表達敬意或贊美時不真實、虛偽的行為。可以用于描述某人對上級的奉承、對朋友的虛偽贊美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根據《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記載,戰(zhàn)國時期的一位大夫叫楊朱,他在齊國任職時,曾經親眼目睹了一次祭祀活動。當時,國君親自主持祭祀,但是他卻并不真誠,只是表面上做了一些形式上的儀式。楊朱對此深感不滿,他認為這種虛偽的祭祀行為是對神靈的褻瀆,于是他用“祭器”來形容這種表面虛偽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祭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領導總是祭器,但實際上并不服從命令。
2. 她的贊美充滿了祭器的味道,讓人感覺很不真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祭器”這個成語與虛偽、不真實的意思聯系起來。可以想象一個人在祭祀時虛偽地拿著酒器、食器,表面上做出一副恭敬的樣子,但實際上卻并不真誠。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虛偽、不真實相關的成語,如“虛情假意”、“偽善”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老師面前總是表現得很恭敬,但我覺得他是在祭器。
2. 初中生:她對同學的贊美充滿了祭器的味道,我們都不相信她說的話。
3. 高中生:政治家在競選時經常祭器,以獲取選民的支持。
4. 大學生:那個公司的領導對員工總是祭器,但實際上并不關心他們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