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祀
基本解釋
(1).不祭祖先。《孟子·滕文公下》:“ 葛伯 放而不祀。” 趙岐 注:“放縱無道,不祀祖先。”《史記·周本紀》:“於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
(2).無人奉祀,比喻亡國或絕后。《左傳·文公五年》:“ 臧文仲 聞 六 與 蓼 滅,曰:‘ 皋陶 、 庭堅 不祀忽諸。’” 晉 盧諶 《贈劉琨》詩:“ 夫差 不祀,釁在勝 齊 。” 清 戴名世 《徐節婦傳》:“ 徐氏 之禍,可不謂烈哉!微節婦, 徐氏 不祀矣!”
成語(Idiom):不祀
發音(Pronunciation):bù s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祭祀祖先或神靈。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祀是指不進行祭祀儀式,不向祖先或神靈表示敬意。這個成語源于中國古代的祭祀文化,祭祀被視為一種重要的儀式,用來表達對祖先和神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因此,不祀意味著對祖先或神靈的不尊重或忽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對祖先或神靈的不敬或忽視。也可以用來形容對傳統文化或價值觀的不尊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祀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祭祀儀式。在古代,人們普遍相信祖先和神靈的存在,因此祭祀儀式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個人不進行祭祀,被認為是對祖先或神靈的不尊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不”表示否定,“祀”表示祭祀。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從小就不祀祖先,不尊重傳統。
2. 這個村莊的人們都很虔誠,從不敢不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祀這個成語與“不尊重”或“忽視”聯系起來,幫助記憶其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祭祀文化,以及其他與宗教信仰相關的成語和文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媽媽告訴我,我們要尊重祖先,不能不祀。
2. 初中生:現代社會有些人不信神,他們可能會選擇不祀。
3. 高中生:在傳統家庭中,不祀被視為對家族價值觀的不尊重。
4. 大學生:現代社會有些人不信仰任何宗教,所以他們選擇不祀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