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三十而栗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shí ér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到了三十歲而顯得穩重、成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人到了三十歲之后,經歷了一些人生的閱歷和磨煉,變得穩重、成熟,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稚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年過三十的人,特別是在某些方面顯得成熟、穩重、有經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位名叫孔融的人。孔融是東漢末年的一個文學家,他十分聰明,但過于年輕,缺乏經驗和穩重。有一次,他在一個宴會上與一位年長的朋友交談,朋友對他說:“你才二十幾歲,還年輕稚嫩,要到三十歲才能成熟穩重。”孔融聽后深受啟發,從此決心努力成長,直到三十歲才算真正成熟。后來,人們用“三十而栗”來形容一個人到了三十歲而顯得穩重、成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十而栗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三十”表示年齡,而“而栗”表示穩重、成熟。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三十而栗,處理問題非常穩重。
2. 她三十而栗,看待事情的角度比以前更成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十而栗”與“三十歲”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一個人到了三十歲之后,變得穩重、成熟,像一顆成熟的栗子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類似的成語,比如“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可以幫助更全面地理解人生的不同階段和成長的過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明(10歲):我爸爸快三十而栗了,他說以后要更加關心我。
2. 小紅(20歲):我覺得三十而栗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
3. 小李(30歲):我三十而栗,意識到自己需要更多的責任和成熟來面對工作和家庭。
4. 小王(40歲):我四十歲了,還是有點不惑,感覺自己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5. 小張(50歲):五十而知天命,我現在更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