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言行相詭
發音(Pronunciation):yán xíng xiāng cu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說話和行動不一致,言辭蹊蹺,行為隱瞞或虛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言行相詭是由“言行”和“相詭”兩個詞組成的成語。言行指的是說話和行動,相詭指的是蹊蹺、隱瞞或虛偽。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言辭和行為不一致,說話虛偽或行為不可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言行不一,表達對其虛偽或不可信的質疑。可以用在各種情境中,如描述一個人說一套做一套、言辭虛偽的行為,或者形容一個人的行動與他所說的相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言行相詭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后漢書·卓文君傳》中的一句話:“言行相詭,以自為名。”卓文君是西漢末年的一位著名才女,她因為言行不一致,被人指責為虛偽。這句話被后人引申為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言辭與行為不一致。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言行相詭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常常說大話,但實際上卻沒有行動,真是言行相詭。
2. 這個政治家的言行相詭,讓人難以相信他的承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說話時嘴巴說的是一套,而手卻做著另外一套,形象地表示言行不一致。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虛偽、欺騙相關的成語,如虛與委蛇、偽君子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平時總是說自己很勤奮,但是考試成績卻很差,真是言行相詭。
初中生:班里有個同學經常夸夸其談,但從來不做實際行動,真是言行相詭。
高中生:這個政客在選舉時說了很多好聽的話,但實際上卻沒有兌現,真是言行相詭。
大學生:他表面上對朋友很熱情,但背后卻不斷說他們的壞話,真是言行相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