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屯
成語(Idiom):退屯
發音(Pronunciation):tuì tú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軍隊或人員離開駐扎的地方,撤退到原來的地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退屯是一個軍事術語,由“退”和“屯”兩個字組成。指軍隊或人員離開駐扎的地方,撤退到原來的地方。這個成語也可用于比喻其他事物的撤退或回歸。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退屯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軍隊撤退到原駐地的情景,也可以用于比喻其他事物的撤退或回歸。常用于軍事報道、歷史故事、演講或文章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退屯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資治通鑒·唐紀·武德六年》一書中。當時,唐朝遭到突厥的入侵,唐高宗命令大將軍李靖率領軍隊前往抵御敵軍。經過激烈的戰斗,唐軍取得了勝利,突厥軍隊被迫撤退。唐高宗下令李靖將軍隊退回原來的駐地,這就是“退屯”的由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戰爭中,勝利的一方總是可以退屯,而失敗的一方則只能被迫撤退。
2. 這個項目的計劃出現了問題,我們需要退屯一步重新考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支軍隊在戰斗之后撤退回原來的駐地,這樣就能夠記住“退屯”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軍事有關的成語,如“破釜沉舟”、“固若金湯”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昨天下雨了,我和朋友退屯到教室里避雨。
初中生:考試結束后,同學們都退屯到圖書館復習功課。
高中生:面對失敗,我們不能退屯,要勇敢面對并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