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愧辭
基本解釋
誠信而沒有言不由衷的話。《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趙孟 ﹞對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 晉國 無隱情,其祝史陳信于鬼神無愧辭。’” 唐 杜甫 《大云寺贊公房》詩之一:“把臂有多日,開懷無愧辭。” 唐 李商隱 《撰彭陽公志文畢有感》詩:“敢伐不加點,猶當無愧辭。”
成語(Idiom):無愧辭
發音(Pronunciation):wú kuì c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無愧辭是指不辜負責任、不辜負自己良心的言辭或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愧辭是由“無愧”和“辭”兩個詞組成。無愧表示沒有愧疚之心,辭指言辭。無愧辭的意思是說出的話或所做的事情無愧于自己的責任和良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無愧辭常用于贊美一個人的言行充滿責任感,表達對其誠實和正直的贊賞。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言行不負責任、虛偽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愧辭最早出現在《論語·陽貨》一章中,其中孔子對弟子陽貨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愧于天下也,誠之者,誠也;其誠之者,其行之也。”這句話強調了一個人應該言行一致,做到言行無愧于自己和他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愧辭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兩個形容詞和一個名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行一直無愧辭,受到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2. 面對困難,他毫不退縮,以無愧辭的勇氣和決心去面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無愧辭”與“言行一致”、“責任和良心”等關鍵詞聯系起來進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誠實、責任等相關的成語,如“言行一致”、“忠誠不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做一個言行一致、無愧辭的好學生。
2. 初中生:作為一名學生干部,我要以無愧辭的行動為同學們樹立榜樣。
3. 高中生:面對誘惑,我們應該堅守自己的原則,做到無愧辭。
4. 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我們要用無愧辭的行動去回報社會。
5. 成年人: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應該以無愧辭的態度去對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