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孝
基本解釋
舊謂三種不孝順父母的行為。(1)指陷親不義,不求仕宦,無子絕祀。《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漢 趙岐 注:“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絶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2)指“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張大公掃墓遇使》:“他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這三不孝逆天大罪,空打醮枉修齋。”
成語(Idiom):三不孝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bù xi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孝順父母、不孝敬長輩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不孝是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價值觀念之一,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和孝順。三不孝包括不敬父、不敬母、不敬長輩。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孝順父母被認為是一種美德,也是家庭和諧的重要基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不孝一詞常用于教育和提醒子女尊敬父母和長輩的重要性。它可以在家庭教育中用來教導孩子們尊重和孝順父母,也可以在社會上用來批評不尊敬長輩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不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孟子》一書。《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儒家經典之一,強調了孝順父母的重要性。在書中,孟子講述了一個不孝子的故事,告誡人們要避免不孝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不孝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都有自己的意義,但結合在一起表示不孝順父母、不孝敬長輩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父母不孝,不尊敬長輩,真是三不孝之人。
2. 孩子們應該明白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遠離三不孝的行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三不孝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1. 將每個字的意義記憶起來,不敬父、不敬母、不敬長輩。
2. 可以將每個字的形狀與不孝行為聯系起來,形成圖像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其他孝道故事和價值觀念,如《孟子》中的其他故事和孝道理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好好學習,爭取長大后成為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不做三不孝的人。
2. 初中生:孝順父母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應該避免三不孝的行為。
3. 高中生:在家庭中,我們應該尊重和孝順父母,避免三不孝的行為,以樹立良好的家庭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