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儀
基本解釋
(1).古代五等爵的禮儀?!?a href="/r_ci_d180d23c2351d6de8f1fe808c55a5e23/" target="_blank">周禮·春官·典命》:“掌諸侯之五儀?!?鄭玄 注:“五儀,公、侯、伯、子、男之儀。”
(2).五等?!?a href="/r_ci_1fd8ed6abb6e1d26f945cc57ac6e7acb/" target="_blank">管子·哀公》:“ 孔子 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賢人,有大圣?!?王先謙 集解:“儀,猶等也?!?/p>
成語(Idiom):五儀
發音(Pronunciation):wǔ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的是五種禮儀,即:禮貌、規矩、廉潔、勤奮、謙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儀是中國古代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強調個人品德和行為規范。禮貌指待人友善,有禮有節;規矩指遵守社會規范和法律法規;廉潔指廉潔自律,不貪污;勤奮指努力工作,不懶惰;謙虛指謙遜謙和,不自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五儀常常用來教育孩子們正確的品德和行為規范。在社交場合中,也可以用來提醒人們要保持禮貌、尊重他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五儀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禮記·大學》中,是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部分。儒家強調個人修養和社會秩序的重要性,五儀被視為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要素。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儀是一個名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教育學生遵守五儀,培養良好的品德。
2. 在公共場合,我們要注意維護五儀,保持良好的社會形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五儀的五個字分別與其對應的含義聯系起來,形成一個聯想圖像。例如,可以想象一個禮貌的人(禮),在規矩的框架下(規),堅持廉潔自律(廉),努力工作(奮),并且謙虛謹慎(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五儀不僅可以提升個人素質,還可以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和道德觀念。可以進一步學習儒家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了解更多關于禮儀和行為規范的內容。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們要在校園里遵守五儀,不打架、不說臟話。
2. 初中生(13-15歲):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具備五儀,做一個懂禮貌、守規矩的好學生。
3. 高中生(16-18歲):五儀是塑造一個人品德的基石,我們要時刻保持謙虛、勤奮的態度。
4. 大學生(19-22歲):大學生應該以五儀為準則,培養自己的優良品德,為社會做出貢獻。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幫助你全面了解和學習“五儀”這個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