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徙
基本解釋
發遣遷移。《漢書·陳湯傳》:“丞相御史請廢 昌陵 邑中室,奏未下,人以問 湯 :‘第宅不徹,得毋復發徙?’” 顏師古 注:“問其不被發徹,更移徙邪?”
成語(Idiom):發徙
發音(Pronunciation):fā l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離開原來的居住地,遷往他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徙是由“發”和“徙”兩個詞組成的成語。發指離開,徙指遷移。發徙原意是離開原來的居住地,遷往他處。在現代漢語中,發徙一詞多用于形容人們遷移居住的行為,通常指離開故鄉,到他地定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發徙常用于描述人們遷移居住的情況,可以用于討論人口遷移、城市化發展等話題。此外,也可用于形容離開原有環境、轉移到新環境的行為。在寫作、演講或日常交流中,使用發徙可以增加語言的表達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發徙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歷史事件。在古代,人們經常因為戰爭、災難或其他原因而離開自己的家鄉,遷徙到他處。這種遷徙行為在古代中國非常常見,因此形成了發徙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發徙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發”為動詞,表示離開;“徙”為動詞,表示遷移。兩個字結合在一起,表示人們離開原來的居住地,遷往他處。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戰爭中,許多人被迫發徙到其他地方避難。
2. 這個村莊的農民因為缺水問題,決定發徙到附近的城市生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住發徙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原來的居住地,向前邁出一步,然后離開并遷徙到另一個地方。通過將這個場景與成語的發音和意義聯系起來,可以更容易地記住發徙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歷史感興趣,可以了解更多關于古代人們遷徙的情況。通過學習相關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可以更好地理解發徙這個成語的含義和背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爺爺奶奶從農村發徙到城市生活。
2. 初中生:由于地震,許多人被迫發徙到其他地方重新安家。
3. 高中生:在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大量人口發徙到城市尋找更好的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