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俗
成語(Idiom):負俗(fù sú)
發音(Pronunciation):fù s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違背社會道德規范,不合乎禮儀風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負指違背、違背;俗指社會風俗、道德規范。負俗表示違背社會風俗、不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或言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批評某人言行不當、不合禮儀、不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負俗一詞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的《喻世明言》第四十二則“負俗”故事中。故事中,有個叫張六的人愛說俏皮話,喜歡跟人打趣,不拘禮節,經常違背社會風俗。最終,他因為不懂得尊重他人,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表示違背社會風俗、不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行舉止總是負俗,缺乏修養。
2. 這樣的行為完全負俗,讓人無法接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該成語:
1. 將“負俗”分為兩個部分,“負”和“俗”。
2. “負”可以理解為違背、背離,與“違背社會風俗”相對應。
3. “俗”可以理解為社會風俗、道德規范。
4. 將“負俗”與違背社會風俗、不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聯系在一起,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負俗”相關的成語,如“負荊請罪”、“負隅頑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行為很負俗,老師批評了他。
2. 初中生:我們應該遵守社會規范,不要負俗行為。
3. 高中生:他的言論負俗,引起了公眾的不滿。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遠離負俗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