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殼
成語(Idiom):鱉殼 (biē ké)
發音(Pronunciation):biē k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守舊、固執不化的人或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鱉殼指的是烏龜的殼,由于烏龜殼堅硬,使烏龜成為了一種守舊、固執不化的動物。因此,成語“鱉殼”用來形容那些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守舊、思想保守的人或事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些人或事物不愿意改變、固執守舊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對新科技、新思想、新觀念等持保守態度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守舊的制度或習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古代有一位名叫孔融的學者,他年輕時非常聰明,但是因為他父親孔廣陵是位官僚,所以孔融在官場上受到了很多的排擠和打壓。后來,孔融參加了一次科舉考試,考官是一位名叫王朗的官員。王朗不喜歡孔融,就故意出了一道題目,要求考生寫出烏龜的優點。其他考生都寫了一些烏龜的好處,比如長壽、堅固等等,只有孔融寫了一篇文章,說烏龜的缺點是它的殼太硬,因此不適合逃避危險。王朗看到孔融的回答后,非常生氣,認為孔融故意刁難他,于是就給孔融打了個鱉殼。從此以后,人們就用“鱉殼”來形容那些守舊、固執不化的人或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鱉殼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真是個鱉殼,對新科技一點都不感興趣。
2. 這個公司的老板太鱉殼了,不愿意改變經營策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烏龜的殼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只烏龜躲在它的硬殼里,不愿意出來。這樣,就能夠記住鱉殼代表守舊、固執不化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比如“墨守成規”、“守株待兔”等等,深入了解中國文化中對守舊、固執不化態度的表達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弟弟真是個鱉殼,從不愿意嘗試新的食物。
2. 初中生:他的思想太鱉殼了,不愿意接受新的觀念。
3. 高中生:老師的教育方式有點鱉殼,不適應現代學生的需求。
4. 大學生:一些官僚機構仍然守著鱉殼,不愿意推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