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罰
成語(Idiom):逸罰(yì fá)
發音(Pronunciation):yì f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逃避懲罰或躲避懲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逸罰是由“逸”和“罰”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逸指逃避、躲避,罰指懲罰。逸罰指逃避、躲避懲罰的意思。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某人因為各種原因而逃避或躲避懲罰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逸罰主要用于形容某人成功逃避或躲避懲罰的情況。可以用于諷刺、批評某人逃避責任或逃避法律懲罰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逸罰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蘇武傳》中。故事講述了西漢末年,蘇武被匈奴俘虜并流放到北方,蘇武拒絕效忠匈奴,堅持中華民族的尊嚴。在流放期間,蘇武受盡了酷刑和苦難,但他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沒有屈服。最終,蘇武通過智慧和勇氣成功逃脫匈奴的控制,返回中原。蘇武的故事成為了逸罰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逸罰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逸罰了法律的制裁,但他的良心會一直受到譴責。
2. 她逸罰了公司的懲罰,卻失去了同事們的信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逸”字與“罰”字進行對比記憶,逸表示逃避,罰表示懲罰。可以想象一個人逃跑的形象,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漢書·蘇武傳》了解蘇武的故事,進一步理解逸罰的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逸罰了老師的懲罰,沒有做完作業。
2. 初中生:他逸罰了學校的處分,但他的行為仍然不被允許。
3. 高中生:他逸罰了法律的懲罰,但他的犯罪行為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