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氣
基本解釋
(1).古代哲學概念。指五行中水的精氣。《呂氏春秋·應同》:“水氣勝,故其色尚黑。”《意林》卷五引 漢 任奕 《任子》:“木氣,人勇;金氣,人剛;火氣,人強而躁;土氣,人智而寬;水氣,人急而賊。”
(2).指云氣;水上的霧氣。《詩·大雅·云漢》“倬彼云漢” 漢 鄭玄 箋:“倬然天河水氣也,精光轉運於天。” 北周 庾信 《同顏大夫初晴》詩:“夕陽含水氣,反景照 河 隄。” 明 楊慎 《藝林伐山·遠水如岸》:“海濱之人曰:遠望海水,似高于地,有如岸焉,蓋水氣也。”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水利》:“雨者,水氣所化。水利修,亦致雨之術也。”
(3).中醫稱寒水之氣。謂人體之水氣因受寒而凝滯不化。《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賢氣有時閒濁,在太陰脈口而希,是水氣也。” 漢 張仲景 《傷寒論·太陽病下》:“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 宋 張虙 《月令解》卷九:“鼽嚏之疾,亦水氣所成。”
(4).指水腫。《醫宗金鑒·張仲景<金匱要略·水氣病>》“腫重”注:“咳喘而不腫脹,謂之痰飲;腫重而不咳喘,謂之水氣。”《初學記》卷三十引 南朝 梁 陶弘景 《<本草經>集注》:“鱧魚……主除水氣、面大腫及五痔。”
英文翻譯
1.brume; steam
成語(Idiom):水氣
發音(Pronunciation):shuǐ q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某種事物中存在著水分或濕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水氣是一個描述事物中存在水分或濕氣的成語。它可以用來形容某物表面的濕潤或潮濕,也可以用來比喻某種情況或氛圍中存在著一種濕潤或潮濕的感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水氣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描述天氣潮濕、雨后的大地濕潤等情況。它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情緒低落或氣氛沉悶等感覺。此外,水氣還可以用來形容某物的質地濕潤,比如濕漉漉的土地、水氣蒸騰的花朵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水氣的成語源于古代醫學理論,認為人體有九竅,其中有兩個竅是與水氣相關的,即目竅和耳竅。目竅是眼睛的竅道,與淚液相關,而耳竅是耳朵的竅道,與耳屎相關。水氣被認為是人體的廢物之一,若體內濕氣過重,會導致身體不適。因此,水氣成為了形容濕潤、潮濕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水氣是一個形容詞+名詞的結構,形容詞“水”表示濕潤,名詞“氣”表示氣息或感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昨天下了一場大雨,空氣中彌漫著濃厚的水氣。
2. 這個房間沒有通風,一股水氣讓人很不舒服。
3. 他的眼眶紅腫,似乎有些水氣,看起來很疲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水氣”與濕潤的感覺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被雨水浸濕的地面,或者一個潮濕的房間,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水相關的成語,如水落石出、水到渠成等,可以幫助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表達。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昨天下雨了,教室里彌漫著水氣,很潮濕。
2. 初中生:今天天氣很熱,空氣中的水氣讓人感到悶熱。
3. 高中生:考試前的緊張氛圍讓教室里彌漫著一種壓抑的水氣。
4. 大學生:這個實驗室的環境很差,總是有一股水氣,對實驗有影響。
5. 成年人:雨后的大地彌漫著一股清新的水氣,讓人心情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