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部
基本解釋
(1).古代官署名。 三國 魏 始設,為尚書的一個辦事機關。后幾代因之。 隋 、 唐 、 宋 屬刑部。 元 以后廢。其長官, 三國 魏 以下為比部曹, 隋 初為比部侍郎,后改稱比部郎; 唐 宋 為比部郎中及員外郎。其職原掌稽核簿籍。后變為刑部所屬四司之一。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六》、《新唐書·百官志一》。
(2). 明 清 時對刑部及其司官的習稱。 清 惲敬 《前光祿寺卿伊公祠堂碑銘》:“居貧實樂,居喪實憂,吾於 伊比部 見之。”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婕妤妾 趙 印﹞篆法刀法精妙入神,恐近時人未必能若是也。此印現藏 潘德輿 比部家。”
成語(Idiom):比部
發音(Pronunciation):bǐ b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相互比較,爭論不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比部是由“比”和“部”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比”指相互比較的意思,“部”指爭論不休的意思。比部形容人們在爭論、辯論時互相比較,毫不相讓。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比部常用于描述爭論激烈、爭執不休的場合。可以用于形容兩個人或多個人在某個問題上意見不合,互相爭論不休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比部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九年》中。故事講述了齊國的大夫比子和部子在齊僖公面前爭辯不休,僖公無法做出決策。后來,比子和部子的爭論被比喻為比部,用來形容爭論激烈的場合。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比部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人在會議上比部了一整天,最后還是沒有達成共識。
2. 這兩個學生比部了半個小時,最后還是爭執不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比部”與“爭論不休”這個意思聯系在一起,形象地想象兩個人在爭論時互相比較,不停地爭執的場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相關的成語,如“比比皆是”、“比比皆然”等,以擴大對比部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同桌比部了很久,最后還是沒能決定誰是班長。
2. 初中生:我們班同學在討論班級活動時比部了一整節課,最后決定去游樂園。
3. 高中生:我們班同學比部了很久,最后選定了一個合適的主題進行辯論賽。
4. 大學生:社團成員在籌劃活動時比部了一整天,最后達成共識。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全面了解和運用“比部”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