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
基本解釋
(1).謂統(tǒng)一法度政令。《商君書·算地》:“故君子操權一正以立術,立官貴爵以稱之,論榮舉功以任之,則是上下之稱平。”
(2).猶言一匡。 漢 王充 《論衡·書虛》:“ 桓公 九合諸侯,一正天下,道之以德,將之以威。”
(3).一經端正。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主宰一正,則發(fā)竅于目,自無非禮之視;發(fā)竅于耳,自無非禮之聽;發(fā)竅于口與四肢,自無非禮之言動,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
成語(Idiom):一正
發(fā)音(Pronunciation):yī zh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的品行、行為端正,正直無私,不偏不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正是由“一”和“正”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一”表示一個,唯一的意思,“正”表示正直、端正的意思。一正形容一個人的品行、行為非常正直、端正,不偏不倚,毫無私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正多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品行、行為非常正直,可以用來贊美一個人的高尚品質。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形容一個人在公正的處理問題時,也可以用在工作場合中,形容一個人在公務上的高尚品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一正的故事,目前尚無具體的記載和傳說。這個成語主要是通過人們對人類品行的觀察和總結,形成了對正直、端正行為的贊美。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一正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保持一正的品行,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揚。
2. 這位領導在處理問題時總是一正的態(tài)度,不偏不倚。
3. 他的一正品行讓人們對他產生了深深的敬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其他成語進行對比,來記憶一正的意思。例如,與不正相對,不正表示不正直、不端正的意思,可以通過對比來記憶一正的正直、端正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正直、端正相關的成語,如“正直無私”、“正人君子”等,來擴大對這一主題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說要做一正的人,不能欺負同學。
2. 初中生(13-15歲):我希望將來成為一正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3. 高中生(16-18歲):在高考中,我們要做一正的考生,不能作弊。
4. 大學生(19-22歲):我覺得一個好的領導應該是一正的人,能夠為大家做出公正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