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服
成語(Idiom):遂服
發音(Pronunciation):suì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心甘情愿地接受、服從別人的意愿或安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遂服是指在沒有外力干涉的情況下,心甘情愿地接受別人的意愿或安排。它強調了一個人主動地順從他人,不抱怨或抗拒的態度。這種態度體現了一個人的柔順和謙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遂服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或挫折時,能夠以積極的心態接受困境,并主動采取行動。這個成語也常用于表達對他人的尊重和崇敬。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遂服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五年》中。這個故事講述了魯哀公因為一次戰敗而感到惆悵,他的臣子公叔段安慰他說:“君臣之義,如父子之親也。父子之親,豈可遂服哉!”這句話意味著在君臣關系中,臣子應該以忠誠和服從的態度對待君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遂服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遂”表示順從,第二個字“服”表示服從。這兩個字結合在一起,表示一個人心甘情愿地接受和服從他人的意愿。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遇到困難時,總是能夠遂服地接受并積極應對。
2. 面對老師的批評,他沒有生氣,而是遂服地接受了教訓。
3. 在工作中,我們應該以遂服的心態去傾聽和執行上級的指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順服”這個詞語進行對比來記憶遂服的含義。遂服更強調主動接受,而順服則更多指被動地接受。你可以想象一個人主動地擺出服從的姿態,來幫助記憶遂服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遂服相關的成語,如“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并口頭表示服從)和“順從”(遵從和聽從他人的意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布置的作業雖然有點難,但我遂服地完成了。
2. 初中生(13-15歲):面對考試的壓力,她遂服地努力學習,最終取得了好成績。
3. 高中生(16-18歲):雖然不喜歡這門課程,但我還是遂服地去上課,并盡力做好每一次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