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理
基本解釋
治理。 章炳麟 《<國學會會刊>宣言》:“余去歲游 宛平 ,見其儲藏之富,宮墻之美,赫然為 中國 冠弁。唯教師亦信有佳者,苦於熏蕕雜糅,不可討理。惜夫圣智之業(yè)而為 跖 者資焉。”
成語(Idiom):討理
發(fā)音(Pronunciation):tǎo l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尋求公正和正義,要求被人給予合理的解釋和解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討理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討意為尋求、請求,理意為道理、公正。討理表示一種尋求公正和解決問題的行為,通常指對不公正的待遇進行抗議或要求對方給予合理的解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當我們遇到不公正的待遇、被誤解或需要解決問題時,可以使用討理這個成語來表達我們尋求公正和解決問題的愿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討理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中的一篇文章《昭公十四年》。文章中講述了一個叫申包胥的人,他因為被冤枉而被關(guān)押在監(jiān)獄中。申包胥不斷地請求討要公正對待,并最終成功地討到了理,被釋放出獄。這個故事成為了討理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討理是一個由動詞“討”和名詞“理”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不公正的待遇感到憤怒,決定去討理。
2. 在面對冤枉時,我們應(yīng)該勇敢地去討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討理的發(fā)音與“討厲”(tǎo lì)相近,想象自己在面對不公正待遇時,要討厲聲音來表達自己的要求。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公正、正義相關(guān)的成語,如“公平無私”、“理直氣壯”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被同學冤枉了,我要去找老師討理。
2. 初中生:老師對我的評分不公正,我要去討理。
3. 高中生:我在比賽中被對手違規(guī),我要去討理。
4. 大學生:學校的規(guī)定對我們不公平,我們要聯(lián)合起來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