狃虓
狃虓(niǔ xī)
發音:niǔ xī
基本含義:形容人心膽怯,不敢正視困難或面對挑戰。
詳細解釋:狃虓一詞由“狃”和“虓”兩個字組成。“狃”指人膽小怕事,畏縮不前;“虓”指虎的樣子,形容人的膽怯像老虎一樣。狃虓成語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在困難面前畏縮不前、膽怯害怕的樣子。
使用場景:狃虓一詞常用于形容某人面對挑戰時畏縮不前,缺乏勇氣和決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的膽怯和軟弱。
故事起源:狃虓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一年》中。故事發生在公元前512年,齊國的哀公因為擔心周邊諸侯的威脅,決定出兵進攻鄰國晉國。但在行軍途中,哀公突然改變主意,害怕面對戰爭的艱難和危險,決定撤軍。這個突如其來的決定讓他的將士們感到非常困惑和失望,因為他們原本是信任哀公的勇氣和決心的。為了表達對哀公膽怯的失望,人們開始使用“狃虓”這個成語來形容膽怯害怕的人。
成語結構:狃虓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
1. 面對困難,他總是狃虓不前,缺乏勇氣和決心。
2. 不要成為一個狃虓的人,要勇敢面對挑戰。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幫助記憶狃虓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膽小怕事的人看到老虎的樣子時,會膽怯害怕,畏縮不前。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狃虓”相關的成語,如“畏縮不前”、“膽小如鼠”等,以加深對膽怯害怕的描述和比喻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在考試前總是狃虓不前,不敢自信地面對考試。
初中生:面對新環境,有些同學會感到狃虓不前,不敢主動交朋友。
高中生:面對未來的選擇,有些學生會感到狃虓不前,不敢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