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
基本解釋
(1).無所處。謂沒有處置的理由。《孟子·公孫丑下》:“若於 齊 ,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餽之,是貨之也。” 趙岐 注:“我在 齊 無事,於義未有所處也。義無所處而餽之,是以貨財取我。”
(2).猶無為,無常。《呂氏春秋·圜道》:“帝無常處也,有處者乃無處也。” 高誘 注:“有處,有為也。有為則不能化,乃無處為也。”
(1).沒有處所;沒有地方。《楚辭·九辯》:“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無處。”《漢書·高后紀》:“汝為將而棄軍, 呂氏 今無處矣。” 顏師古 注:“言見誅滅,無處所也。” 唐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一:“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茅盾 《子夜》十七:“可是她這樣的苦悶卻又無處可以告說。”
(2).無一處,沒有任何地方。 唐 方干 《送孫百篇游天臺》詩:“遠近常時皆藥氣,高低無處不泉聲。”《初刻拍案驚奇》卷五:“漫山遍野,無處不到,并無一些下落。”
英文翻譯
1.nowhere
成語(Idiom):無處可逃(wú chǔ kě táo)
發音(Pronunciation):wú chǔ kě t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地方可以逃避或躲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處境困難,無法逃脫或避開困擾或追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無法擺脫或逃離困境,或形容無處可逃的絕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來源于《孫子兵法·九變篇》。孫子在講述九變之術時提到:“故九變之地,可以逃難而不死。”意思是說,九變之地是指沒有任何地方可以逃避。后來,這個成語就被引申為無處可逃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無處+動詞+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小島上,我們無處可逃,只能等待救援。
2. 他犯了那么多錯誤,現在已經無處可逃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無處可逃”與無法擺脫或逃離困境的情景聯系起來記憶。可以想象自己被困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四面八方都是墻壁,無法找到逃脫的出口,從而形成“無處可逃”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困境、逃避相關的成語,例如“逃之夭夭”、“無路可退”等,以擴大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6-12歲):我在追逐游戲中被抓住了,沒有了藏身的地方,真是無處可逃。
中學生(13-18歲):考試前沒有好好復習,現在感覺無處可逃,只能硬著頭皮去應對了。
大學生及以上:工作上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感覺無處可逃,需要尋找解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