龕剪
成語(Idiom):龕剪(kān jiǎn)
發音(Pronunciation):kān ji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以小失大,得不償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龕剪,古代一種小型的剪刀,用于剪裁金屬、紙張等。成語“龕剪”比喻以小失大,得不償失,形容因小失大或得不償失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因為小事而引發大麻煩,或者因為追求小利益而失去更大的利益。可以用于各種日常生活和工作場景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龕剪”來源于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孟光宗炮烙》故事。故事中,主人公孟光宗貪財好利,為了得到一只小銀鞍,不惜交換大銀鞍。最后,他意識到自己犯下了“龕剪”的錯誤,得不償失。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龕剪的結構是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追求一點小利益,結果卻犯了個龕剪的錯誤。
2. 這個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太低,完全是個龕剪的交易。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龕剪”與小利益和得不償失的情況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人為了一點小利益而拿起一把小剪刀剪裁,最后卻剪壞了更有價值的東西,形成了龕剪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成語“龕剪”相關的成語和故事,如“得不償失”、“一擲千金”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為了得到一個小糖果,卻失去了更多的糖果,真是個龕剪。
2. 初中生:他為了追求一點小利益,結果陷入了麻煩,真是個龕剪。
3. 高中生:在商業交易中,有時候為了小利益而失去更大的利益,就像是在玩龕剪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