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衛
基本解釋
(1). 唐 禁衛軍,有親衛、勛衛、翊衛,合稱“三衛”。《新唐書·李密傳》:“當以才學顯,何事三衛間哉。”
(2). 宋 代亦稱三衙為“三衛”。《宋史·職官志六》:“博士掌教道,校試三衛所習文武之藝。” 宋 歐陽修 《鵯鵊詞》:“南衙促仗三衛列,九門放鑰千官入。”參見“ 三衙 ”。
(3). 明 洪武 二十二年(1389年)設 朵顏 、 泰寧 、 福余 三衛于 兀良哈 部落,通稱 兀良哈 三衛,簡稱三衛。后又置 建州 、 海西 、 野人 三衛。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惟 朝鮮 、 琉球 、 安南 及 朵顏 、三衛等受朝廷冊封,貢賦惟謹,比於藩臣。”
成語(Idiom):三衛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wè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三位衛士,指守衛的人或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衛是由“三”和“衛”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三”表示數量上的多,而“衛”指的是守衛的人或事物。三衛的含義是指有三個衛士,也可以泛指守衛的人或事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衛常用于形容保護或守衛某人或某物的情景。可以用來描述人們對家庭、國家、財產等重要事物的保護和守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衛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傳說。相傳,在古代有一個國家,國王非常擔心自己的國家會受到外敵的侵犯,于是他派出了三位衛士守衛國家的邊境。這三位衛士勇敢無畏,一直守護著國家的邊境,保衛了國家的安全。后來,人們用“三衛”來形容那些守衛和保護重要人物或事物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衛是由形容詞“三”和名詞“衛”組成的固定搭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家庭的三衛是父親、母親和孩子,他們共同守護著家庭的幸福。
2. 這個國家派出了三衛來保護邊境,確保國家的安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三衛”與保護、守衛等詞語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三位勇敢的衛士守護著重要的人或事物的情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保護和守衛相關的成語,如“守株待兔”、“護短”等,以擴展對這個主題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我的兩個好朋友是學校里的三衛,我們一起保護著彼此的安全。
2. 初中生:作為家中的三衛,我和父母一起守護著家庭的和睦與幸福。
3. 高中生:國家的三衛是軍人、警察和邊防人員,他們守衛著國家的安全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