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牘
基本解釋
古代用以寫字的木簡。 葉德輝 《書林清話·書之稱葉》:“牒則木牘一版之稱。” 洪樓 《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簡介》:“從墓中出土木牘得知,墓的埋葬時間是 漢文帝 初元 十二年。”
成語(Idiom):木牘(mù dú)
發(fā)音(Pronunciation):mù d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書寫或刻畫在木板上的文字或圖案。比喻言辭刻板、死板,毫無變通的意思。
詳細(xì)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木牘,古代用木板制成的書寫材料,又稱木簡。在古代,人們常常將文字或圖案刻在木板上,以記錄信息或傳播知識。因為木板刻畫的文字或圖案無法更改,所以木牘一詞也逐漸引申為指言辭死板、毫無變通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言辭生硬、刻板,缺乏靈活性的情況。比如,形容一個人說話刻板、死板,不懂變通,可以說他的言辭像木牘一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木牘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中,原文是“木牘曰:‘臣職使然,不得已而言’”。此處用來形容秦始皇對待臣子的態(tài)度刻板,沒有變通的余地。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描述言辭死板、刻板的常用詞語。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jié)構(gòu)。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就像木牘一樣,毫無新意。
2. 這篇文章的寫作風(fēng)格太木牘了,需要更加靈活一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lián)想木牘的形狀和特點,想象一個人在一塊木板上刻字的場景。將這個場景與言辭刻板、死板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言辭刻板、死板相關(guān)的成語,如“墨守成規(guī)”、“千篇一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老師講的故事太木牘了,沒有意思。
2. 初中生:這篇文章的寫作風(fēng)格太木牘了,需要更多的個人思考。
3. 高中生:他的演講太木牘了,沒有新穎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