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馬子
基本解釋
梁 末童謠中對 南朝 梁 將 王僧辯 的稱呼。《南史·陳紀下論》:“始 梁 末古謡云:‘可憐 巴馬子 ,一日行千里。不見 馬上郎 ,但見黃塵起……’及 僧辯 滅,群臣以謡言奏聞曰:‘ 僧辯 本乘 巴 馬以擊 侯景 。 馬上郎 , 王 字也。’”
成語(Idiom):巴馬子(bā mǎ zǐ)
發音(Pronunciation):bā mǎ z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某人或某事物與自己的利益或目標完全相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巴馬子是一個地方方言詞語,最早出現于湖北地區。它的字面意思是“背離馬”,意思是馬背離了主人,不聽從主人的指揮。引申為與自己的利益或目標完全相悖,不聽從指揮或違背原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巴馬子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事物背離了自己的利益或目標的情況。可以用于形容個人行為、工作態度、團隊合作等方面。例如,當一個人違背了原則或不聽從領導的指示,可以說他是一個巴馬子。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巴馬子這個成語起源于湖北地區的一個故事。故事中,有一個人養了一匹馬,但這匹馬卻經常背離他的駕馭,不聽從他的指揮。這個故事傳承下來后,人們用“巴馬子”來形容與自己的利益或目標完全相悖的人或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巴馬子是一個由三個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都有獨立的意義,但結合在一起才能體現出完整的含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本來是個很聰明的學生,可是最近變成了一個巴馬子,不再努力學習了。
2. 這個公司的員工都變成了巴馬子,不再為公司的利益著想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巴馬子”與“背離馬”進行聯想,想象一個人駕馭一匹馬,但馬卻背離了他的駕馭,不聽從他的指揮,形成一個與自己的利益或目標完全相悖的情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巴馬子成語的使用場景和相關故事,可以閱讀相關的語言學習資料或成語詞典。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不聽老師的話,完全變成了一個巴馬子。
2. 初中生:我的朋友本來成績很好,但最近變成了一個巴馬子,不再努力學習了。
3. 高中生:他本來是個很有潛力的運動員,可是最近變成了一個巴馬子,不再訓練了。
4. 大學生:他原本是個很有創意的設計師,可是現在變成了一個巴馬子,不再追求創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