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徵七辟
基本解釋
謂累次征召。征,天子之召;辟,州郡之召。《晉書·孝友傳·王裒》:“於是隱居教授,三徵七辟,皆不就。”
成語(Idiom):三徵七辟 (sān zhēng qī bì)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zhēng qī b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封建時代官員的職權和責任。三徵指官員應該征收賦稅、征募壯丁和征召勞役;七辟指官員應該辟谷、辟邪、辟疾、辟迎、辟患、辟咎、辟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徵指官員應該負責征收賦稅,即向民眾征收稅款;征募壯丁,即動員民眾參軍;征召勞役,即征召民眾從事勞動。七辟指官員應該負責辟谷,即開墾荒地;辟邪,即消除邪惡之事;辟疾,即治療疾病;辟迎,即迎接貴賓;辟患,即預防災禍;辟咎,即避免過失;辟訟,即調解糾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常用于形容官員應盡責任,勤勉工作,為民眾服務。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管子》。《管子》是一本由戰國時期的管仲及其門人編纂的政治經濟學著作,其中包含了關于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理論和觀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徵七辟是一個由兩個部分組成的成語,三徵和七辟分別表示官員的職權和責任。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作為一名官員,你應該三徵七辟,為百姓謀福祉。
2. 這位領導三徵七辟,一直以來都以身作則,深受民眾的尊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徵七辟的每個字拆分開來記憶,例如將三徵拆分為三個徵字,七辟拆分為七個辟字,并與其對應的含義進行聯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官員職責,了解古代官員的權力和責任,以及他們在社會中的作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教我們要三徵七辟,為人民服務。
2. 初中生:作為一名班干部,我要學會三徵七辟,幫助同學解決問題。
3. 高中生:政府官員應該三徵七辟,為社會穩定和發展貢獻力量。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志愿者,我希望能夠三徵七辟,為社區居民提供幫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