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殍
基本解釋
亦作“ 飢莩 ”。1.極其飢餓。《三國志·蜀志·許靖傳》:“漂薄風波,絶糧茹草,飢殍薦臻,死者大半。”
(2).餓死者。 清 褚人穫 《堅瓠補集·李楨像贊》:“ 正德 五年, 關 下大水,飢莩載涂。” 郭沫若 《蜩螗集·司派狂》:“同是中華好兒女,誰寧飢莩倒路旁?”
極其飢餓。饑,通“ 飢 ”。《舊唐書·德宗紀上》:“本其所以,罪實在予,萬姓何辜,重罹饑殍。”
成語(Idiom):饑殍(jī piáo)
發音(Pronunciation):jī pi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饑餓和死亡的人。形容人民生活極度困苦,生活無法維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饑殍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饑”指的是饑餓,而“殍”指的是死亡的人。饑殍一詞形容人民生活極度困苦,生活無法維持,人們因為饑餓而死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饑殍一詞多用于描述戰亂、自然災害或經濟困難等情況下人民生活的悲慘狀況。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在某個時期遭受嚴重困難,人們生活貧困,甚至餓死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饑殍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四年》中,原文是“殍死者,饑殍也”。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576年,當時周朝的周僖王在位。周僖王統治時期,國家遭受了連年的災荒,人民生活異常困苦,許多人因為饑餓而死亡。這段歷史事件成為了“饑殍”一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饑殍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那個時期,人們生活在饑殍之中,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和水。
2. 這個國家經歷了長時間的戰亂,人們生活在饑殍之中,饑餓和死亡無法避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饑殍”兩個字聯想到饑餓和死亡的場景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因為饑餓而死亡,形象地描繪出饑殍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饑餓和困苦相關的成語,例如“餓虎撲食”、“窮途末路”等,可以幫助擴展對這些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在歷史課上,我們學到了關于饑殍的故事,我感到很難過。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不讓我們的國家再次陷入饑殍的境地。
3. 高中生(16-18歲):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饑殍,這讓我們明白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是國家的重要責任。
4. 大學生及以上:饑殍是一個令人心痛的詞語,它提醒我們在現代社會中,仍有許多人生活在饑餓和貧困中。
希望這個關于“饑殍”的學習指南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