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跡
成語(Idiom):逸跡(yì jì)
發音(Pronunciation):yì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逃亡的蹤跡或痕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逸跡一詞源自《論語·子罕》:“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其中,“與命”指遵循天命,而“與仁”指遵循道德倫理。后來,逸跡引申為逃避責任、逃避追捕或逃避處罰的行為。成語“逸跡”指的是逃亡者的蹤跡或痕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逸跡常用于形容逃亡者留下的線索或痕跡,也可以用于比喻逃避責任或逃避追究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名叫楊修的官員。楊修是晉朝時期的一位重要官員,但他貪污受賄,被上級發現后逃亡。他逃亡期間留下了許多蹤跡,但最終還是被抓住并處以極刑。因此,“逸跡”一詞就成了形容逃亡者的蹤跡或痕跡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逸跡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逃犯留下了明顯的逸跡,警方很快就鎖定了他的位置。
2. 他試圖抹去逸跡,但還是被追捕到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記憶成語“逸跡”:
1. 將“逸”字與“逃”字聯系起來,都有逃避的意思。
2. 將“跡”字與“蹤跡”聯系起來,都表示留下的痕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逸跡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例如“逃之夭夭”、“逍遙法外”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不小心弄壞了花瓶,他害怕被老師發現,于是試圖抹去逸跡。
2. 小學生:小明在考試時偷看了答案,為了逃避責罰,他抹去了逸跡。
3. 初中生:小紅在家里偷了錢,但她沒有注意到自己留下的逸跡,被父母發現了。
4. 高中生:小王在學校打架后逃離了現場,但他的逸跡被監控攝像頭拍到了。
5. 大學生:小李在公司貪污受賄后逃亡,警方通過調查逸跡最終將他抓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