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楂
基本解釋
見“ 牙槎 ”。
成語(Idiom):牙楂(yá zhā)
發音(Pronunciation):yá zhā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牙齒被楂果所咬碎,比喻遭到毀壞或失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牙楂是指一種堅硬的果實,一旦被咬碎,無法恢復原狀。因此,“牙楂”成語用來比喻遭到毀壞或失敗后無法挽回的局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事物受到嚴重破壞或失敗后無法挽回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個人的事業、計劃或者國家的政策、決策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牙楂這個成語起源于宋代的一個故事。宋徽宗趙佶曾經命令宮廷匠人制作一把無比鋒利的刀,并命人試驗其鋒利程度。結果,這把刀竟然能夠把楂果切成兩半,但卻無法把楂果切成更小的碎片。于是,人們就用“牙楂”來比喻遭到毀壞后無法挽回的局面。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牙楂屬于形象類成語,由兩個字組成,沒有固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事業經過那場風波后,已經徹底變成了一顆牙楂。
2. 這個國家的政策失敗后,整個經濟陷入了牙楂的境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牙齒被咬碎的形象與“牙楂”成語聯系起來,形象地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牙楂”相關的成語,如“一顆牙楂”、“牙根”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小心把爸爸的手機摔碎了,現在感覺自己成了一顆牙楂。
2. 初中生:考試沒考好,我感覺自己的努力都變成了一顆牙楂。
3. 高中生:這個項目失敗后,公司陷入了一片牙楂的局面。
4. 大學生:這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失敗后,整個國家陷入了牙楂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