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徒
基本解釋
士卒;軍隊。《周禮·地官·載師》“凡民無職事者,出夫家之征” 漢 鄭玄 注:“民雖有間無職事者,猶出夫稅、家稅也。夫稅者,百畝之稅;家稅者,出士徒車輦給繇役。”《漢書·食貨志上》:“有賦有稅。稅謂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也。賦共車馬甲兵士徒之役,充實府庫賜予之用。” 顏師古 注:“徒,眾也。” 宋 曾鞏 《曲珍四廂都指揮使絳州防御使制》:“爾能躬將士徒,摧堅殪敵,斬捕甚眾,鼓行無前。”
成語(Idiom):士徒
發音(Pronunciation):shì t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學問上的師傅和徒弟,也可以泛指師生關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士徒是由“士”和“徒”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士指的是有學問、有修養的人,徒指的是學習者、追隨者。士徒表示師傅和徒弟之間的關系,強調師傅教導徒弟,徒弟虛心學習的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士徒通常用來形容師生關系,也可以用來形容學術傳承或學習的過程。在教育、學術領域中常常使用這個成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士徒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據傳,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一位名叫士鞅的學者,他曾擔任過魯國的宰相。士鞅非常有才華,許多年輕人都想拜他為師學習。其中一個年輕人叫做徒弟,他虛心向士鞅學習,最終成為了士鞅的得意門生。這個故事被后人用來形容師傅和徒弟之間的關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士徒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之間的關系就像是士徒一樣,師傅教導徒弟,徒弟虛心學習。
2. 這位老師和他的學生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士徒關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士徒”兩個字分開記憶。士指的是有學問、有修養的人,徒指的是學習者、追隨者。將這兩個含義結合在一起,形成記憶的聯想,可以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師徒關系的故事和成語,可以進一步深入了解中國的教育和學術傳統。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我的老師之間就是士徒關系,老師教我很多知識。
2. 初中生: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士徒關系是一種傳統的師生關系,需要雙方互相尊重和學習。
3. 高中生:我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士,找到一個好的師傅,建立士徒關系,不斷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