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拄
基本解釋
(1).支撐。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三》:“ 楊泉 《物理論》曰: 秦始皇 使 蒙恬 筑 長城 ,死者相屬。民歌曰:‘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餔;不見 長城 下,尸骸相支拄。’” 清 黃鷟來 《戊辰冬與張四明西抵建寧分手即事紀別》詩:“舟人趨奔湍,努力爭一綫,身足相支拄,脫手軀命賤。” 清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 張孝若 《南京政府成立》:“自一月以來,見 克強 兄以空拳支拄多軍之餉食,寢食具廢,至于吐血。”
(2).指用于支撐之物,支柱。 清 劉大櫆 《浮山記》:“其巖石覆壓欲墜,有僧構而居之,窗櫺皆如支拄然。”
(3).抵觸,抵制。《漢書·西域傳下·車師后國》“ 車師 后王 姑句 以道當為拄置,心不便也” 唐 顏師古 注:“拄者,支拄也。言有所置立,而支拄於己,故心不便也。” 清 惲敬 《香山先生家傳》:“ 宋 、 元 、 明 言二氏(指佛教、道教)皆竊吾道之近似,以支拄排之者之口。”
成語(Idiom):支拄(zhī zhù)
發音(Pronunciation):zhī zh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支撐,扶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支拄意為用手或其他物體支撐、扶持。形容一個人或物體需要依靠外力才能維持平衡或前進。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們互相扶持、支持的情景,也可用于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度過難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支拄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的故事。相傳,漢朝時期,司馬相如是一位才華出眾的文學家,他的詩文廣為流傳。有一次,司馬相如在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的途中,遇到了一位因為患病而行動不便的老人。司馬相如見狀,立即下車扶起老人,用手支撐著老人的背,幫助他走了一段路。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支拄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支拄屬于動賓結構,由“支”和“拄”兩個字組成。其中,“支”表示用手或其他物體支撐,扶持;“拄”表示用手或其他物體扶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困境中,得到了朋友的支拄,終于渡過了難關。
2. 這個項目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互相支拄才能取得成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支拄”與“支持”這兩個詞進行聯想,它們的發音相似,且意思相近。可以想象一個人用手支撐著另一個人,給予他力量和支持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支拄相關的成語,如“互相扶持”、“攙扶”等,以豐富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和朋友們互相支拄,一起完成了作業。
初中生:在困難時,我們要相互支拄,共同克服困難。
高中生:朋友的支拄給予了我巨大的力量,讓我堅持下來。
大學生:家人的支拄是我前進的動力,讓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