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納
成語(Idiom):監納(jiān nà)
發音(Pronunciation):jiān nà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監守自盜,自己監督自己,卻偷偷行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監納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由“監”和“納”組成。其中,“監”指監守自盜,即自己監督自己的行為,而“納”指偷偷行騙或行不軌之事。因此,“監納”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自己監管自己,卻偷偷干壞事,表達了人們做事虛偽、兩面派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那些表面上看似很正直,但實際上卻做著不光彩的事情的人。在工作場合或社交場合中,當有人表面上守規矩,但實際上在背后做著不誠實的事情時,可以使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他們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官員。相傳,有一位官員在擔任監察官的職位時,他以正直公正而聞名。然而,當他自己擔任監察官的時候,卻經常偷偷行騙。他的同事們發現了他的虛偽行為后,便用“監納”來形容他,以揭露他的真實面目。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監納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監”是動詞,表示監守自盜;而“納”是動詞的賓語,表示偷偷行騙。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表面上看起來很正直,但實際上卻是個監納之人。
2. 這個公司的經理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是個監納的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要記住這個成語,可以將“監納”與“監守自盜”這個詞語進行聯系,因為“監守自盜”是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你可以想象一個人在監獄里監視自己,卻偷偷地做壞事。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你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想要更深入地學習和理解這個成語,你可以查閱相關的詞典、詞典或故事集。此外,你還可以學習其他與虛偽行為相關的成語,如“兼聽則明”、“假公濟私”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雖然是班長,但他卻是個監納的人。
2. 初中生:我們班上有一個同學,表面上很乖巧,但實際上卻是個監納之人。
3. 高中生:有些政治家表面上很正直,實際上卻是個監納的人。
4. 大學生:在職場上,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很有能力,但實際上卻是個監納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