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度使
基本解釋
◎ 節度使 jiédùshǐ
[governor of one or more provinces in charge of both civil and military affairs during Tang Dynasty] 古代集地方軍政大權的官職。唐初在邊境設置。后遍設于內地,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至北宋初解除了節度使的兵權。成為一種榮銜
詳細解釋
官名。 唐 初沿 北周 及 隋 舊制,于重要地區設總管,后改稱都督,總攬數州軍事。 唐 睿宗 景云 二年, 賀拔延嗣 為 涼州 都督,充 河西 節度使,自此始有節度使之號。其初,僅于邊地有之, 安 史 之亂后遍設于國內。一節度使統管一道或數州,總攬軍、民、財政。 宋 以節度使為虛銜, 遼 金 沿置, 元 廢。 唐 韓愈 《河南府同官記》:“其后由膳部郎中為 荊南 節度行軍司馬,遂為節度使。”《警世通言·崔待詔生死冤家》:“ 紹興 年間,行在有個 關 西 延安府 人。本身是三鎮節度使。”亦省稱“ 節度 ”。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四:“ 宣和 中復 幽州 ,乃建為 永清軍 節度,以命 郭藥師 。”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唐制節度觀察二使不并置》:“ 唐 制節度、觀察二使不并置,故節度常兼觀察處置等使。 崔珙 為 鳳翔 隴州 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十三》。
成語(Idiom):節度使(jié dù shǐ)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dù s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節度使是指古代中國的一種官職,負責管理邊疆地區的軍事和行政事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度使一詞最早出現于唐代,是指統轄邊疆地區的軍事將領和行政官員。他們的職責包括防御邊境、平定叛亂、管理土地和人口等。節度使在邊疆地區的統治權力相對較大,因此常常被稱為“邊將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節度使一詞在現代漢語中通常用于比喻那些擁有絕對權力、獨斷專行的人或機構。也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或崗位上具有非常高的權威和影響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節度使一詞最早出現于唐代,當時中國的邊疆地區經常受到外族入侵和叛亂的威脅,因此唐朝設立了節度使這個官職,以便更好地管理和防御邊疆地區。節度使的權力相對較大,可以獨立行使軍事和行政權力,以應對邊境地區的各種挑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節度使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公司的老板就像一個節度使,他對公司的一切決策都有絕對的控制權。
2. 在這個小區里,物業經理就是一個節度使,他可以隨意決定居民的生活規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節度使這個成語:
1. 將“節度使”分成三個部分,分別記憶每個字的發音和意義。
2. 創造一個與節度使相關的故事情節,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官制和歷史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節度使的具體職責。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的爸爸就像家里的節度使,他管理著我們的家務和學習。
2. 初中生(12-15歲):老師就像學校的節度使,他們決定我們的課程和活動安排。
3. 高中生(15-18歲):政府官員應該像節度使一樣,為社會穩定和人民福祉負責。
4. 大學生(18歲以上):在職場上,有些人像節度使一樣,他們擁有很大的權力和影響力。